進入內容區塊
張貼至「Facebook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張貼至「Plurk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張貼至「Twitter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友善列印 字級設定:

三峽各里名由來

三峽里:
舊為三角湧街庄地區,日治大正9年【西元1920年】修改地方行政制度,同時更改地名。因為是三峽市街發源地,所以由當時仕紳陳炳俊將里名命名三峽。
 
秀川里:
為舊公館尾庄地區,因地居公館(昔日街衢中心建設課館、穀倉、住屋等,時人泛稱為公館)的末端,剛好又位在”水尾”,因而得名。光復後取秀水長流而改稱秀川里。
 
八張里:
以舊為八張地區得名。八張一名源自於開墾之始,有犁牛八張【閩南語一支犁算一張,即一張五甲,一支牛犁所分配之土地】,故名。相傳嘉慶初年陳金聲開墾此地時,分配佃戶八張耕犁而得名。
 
中埔里:
以舊為中埔庄沿用為名。開闢時,以地處福德坑溪及麻園溪二溪中間,故名中埔。
 
礁溪里:
以舊日礁溪庄地區得名。名稱由來是此地山腳有河,淺瀨多石,時常乾涸,故名。( 礁 - 閩南河洛人之音ㄉㄚ,譯為乾枯 )
 
安溪里:
民國79年時三峽鎮人口最多的礁溪里,已發展成為當時三峽鎮工商與住宅林立的繁榮區域,遂於79年4月1日,將礁溪里作行政區劃而編出,並按光明路與中正路1段交叉一分為四里(礁溪、安溪、介壽、中正)。
因取其該里之路名(安溪路)而定名,現共編為38鄰。
 
中正里:
民國79年時三峽鎮人口最多的礁溪里,已發展成為當時三峽鎮工商與住宅林立的繁榮區域,遂於79年4月1日,將礁溪里作行政區劃而編出,並按光明路與中正路1段交叉一分為四里(礁溪、安溪、介壽、中正)。
因取其該里左側臺3線之路名(中正路1段)而定名,現共編為34鄰。
 
介壽里:
為因應民國79年時三峽鎮人口最多的礁溪里,已發展成為當時三峽鎮工商與住宅林立的繁榮區域,遂於79年4月1日,將礁溪里作行政區劃而編出,並按光明路與中正路1段交叉一分為四里(礁溪、安溪、介壽、中正)。
因取其該里上緣臺3線之路名(介壽路1段)而定名,現共編為28鄰。
 
永舘里:
以舊公館後庄地區得名。董日旭開闢當時建倉於此,以貯租殼,稱為公館。此地因位於公館後面而得名。
 
鳶山里:
以境內有形似飛鳶的鳶山而得名。
 
龍埔里:
以隆恩庄得名,為昔日隆恩埔、劉厝埔和麥子園等庄地區。麥子園:因地處低窪,恐被水災,乃耕種小麥,以此命名。劉厝埔:因當時開墾佃人皆為劉姓居民,故為此名。隆恩埔,相傳在乾隆、嘉慶之際開闢,為官府賜予營兵之隆恩土地,故以此為名。
 
龍學里:
民國98年時大龍埔地區(含北大特定區)當時人口已近2萬人,遂於民國99年5月3日,由原龍埔里作行政區劃而分出,因其係由原龍埔里分出,而保留其首字「龍」,以顯其尊;又因位處國立臺北大學社區特定區計畫內,故取其「學」字,以彰其學風鼎盛之意,為目前三峽區人口最多之里。
 
龍恩里:
民國98年時大龍埔地區(含北大特定區)當時人口已近2萬人,遂於民國99年5月3日,由原龍埔里作行政區劃而分出,因其係由原龍埔里分出,而保留其首字「龍」,以顯其尊;又因隆恩街處於該里範圍內,故取其「恩」字命名之,現共編為31鄰,國立臺北大學即位於本里。
 
弘道里:
源自於雅麗語(凱達格蘭族語言)發音命名。包括舊日福德坑及麻園等地區域,福德坑:原名土地公坑,日治大正9年【西元1920年】改稱福德坑;麻園:開闢時多種植黃麻而得名。
 
大埔里:
以舊為大埔庄地區而得名。以其地平原廣闊,故稱大埔。據記載先民入墾此地發現中央有一塊大荒埔而命名。
 
二鬮里:
以舊為二鬮庄(當時人數最多之庄)地區得名。
民國35年行政區劃,將原屬大埔里的二鬮、五鬮、十八份及山員潭子段劃為二鬮里。民國67年因里鄰調整,再次將二鬮里併入大埔里內。直到民國87年因開發大型社區,在大樓林立人口驟增的情形下,再次將二鬮里從大埔里中區劃出來。
 
嘉添里:
以舊時十三添庄得名。往昔白雞、十三添、犁舌尾、打鐵坑等地區域,古名犁舌尾,是打鐵坑溪和三峽溪交會之處,形成一堅韌的三角岩層,酷似耕犁之頭,以地形如耕犁,故稱犁舌尾。
 
添福里:
原屬舊日十三添庄。十三添庄包括犁舌尾、十三添、打鐵坑等。光復後,將十三添庄分成二里,即今日之添福里與嘉添里。 【民國41年將嘉添里之十三添、鹿窟、芎蕉湖、白石鞍等劃出成立添福里】
 
五寮里:
光緒年間劉銘傳開山撫番曾進撫到此處,設隘建寮以防山胞出草,故有頭寮、二寮以至五寮之稱。但人口比例以上五寮店仔一帶最多且較為集中,因而乃以五寮統稱為本里之名。
 
金圳里:
舊屬金敏里、圳頭里首字之合稱。民國35年行政區劃,初劃圳頭里,41年由插角里分出金敏里,民國67年調整里鄰時,將金敏里和圳頭里合併為一里,為期符合民意,取原金敏、圳頭二里首字,合稱「金圳」,因而得名。金敏原名金敏子,番社名,圳頭原名圳仔頭,因係水圳起源之所。
 
溪南里:
 
舊溪南庄地區,因此命名。以地處橫溪之南,是以自古以來即稱為溪南。
 
溪北里:
 
舊溪北庄得名。有舊日溪北、挖子、坪林及頂寮四庄,因處橫溪北岸得名。
 
溪東里:
 
以位溪北里之東而得名。原編於溪北里,民國41年將溪北里之頂寮及坪林劃出,成立溪東里。
 
成福里:
 
以舊成福庄地區得名。古名城仔,距今約186年前安溪頂郊人翁添,率投靠之鄉親入墾此地時,曾築土城設木柵以抵禦先住民之侵襲,因有此稱,為紀念開墾成功,眾議將城仔改稱成福。取其成之原意與城之諧音相當,而又有成功發達之意。
 
安坑里:
以昔日小暗坑庄得名,安坑之地名,源於日治時期三峽庄成福字小暗坑三八六番地,舊稱「小暗坑」,嗣以暗坑不雅,乃改為安坑。
小暗坑,以地多雲霧,故名。相傳在未開墾前,該地所經之處大多猶如坑道般陰暗不見天日,以蔽空的叢林挾道,人行其間如入狹小的暗坑。
 
竹崙里:
 
以境內竹坑及崙尾寮二地,取其首字而得名。【竹坑-以昔日先住民語「竹力澤山」得名;崙尾寮-因漢人曾於山尾結寮,以監視生番出擾,乃曰崙尾寮】
 
插角里:
以境內之插角地區得名。插角舊稱大豹,日治明治39年【西元1906年】日總督佐久間訂定理蕃方針,大舉討伐這一帶蕃人時,於大豹社的門關-狗空口附近突出之高地,設置警察官吏在所,因認為豹是會傷人的猛獸,而此地洽有兩處突出的高地,形同牛角,於是就改稱插角。
另外一說:當初本里烏才頭地區有先住民住紮,日本警察隊無法進入,經繞道大寮(現稱竹崙),用火砲征服。當時的日本警吏認為,豹是猛獸,不可採用大豹之名,以免危害地方,為了克制這種猛獸,應在豹身上加插兩支角,乃分為外插角保、內插角保,此為插角名稱之由來。
 
有木里:
 
以境內有木地區得名。為昔日有木、熊空、東眼、東麓、插角等地區。有木,因地多樹木得名;插角,因地形得名;餘皆為原住民語言,為三峽面積最大(占21%)的里。
 
瀏覽人次:7837 人 更新日期:2021-01-29
回上頁 回首頁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