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內容區塊
張貼至「Facebook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張貼至「Plurk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張貼至「Twitter」【另開新視窗】  友善列印 字級設定:

地方沿革

區名由來:
三峽舊名三角湧,以地處大漢溪(舊名大姑陷溪、大姑崁溪、大科崁溪、大嵙崁溪)、三峽河(舊名三角湧溪)、橫溪三河匯流之口,故名三角湧。 清朝初期有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,由今鶯歌區進墾於此,不久又有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人來開墾,移民於大姑陷溪、三角湧溪、橫溪等三溪匯合之三角形沖積平原上,拓墾成莊,名三角躅。按『三角』即因三角形平原而名,「躅」( 音ㄓㄨˊ)為駐足不前,因三面環水故也。
 
沿革:
 
清康熙年間至日治前,屬諸羅縣海山莊。
 
日治期間

明治28年至明治42年(民前17年至民前3年),為三角湧墾務署管轄。日治42年至大正9年(民前3年至民國9年),屬桃園廳海山堡三角湧支廳轄下三峽、成福兩區。大正9年(民國9年),改正地方制度兩區合併同時日治大正9年(民國9年)倣大陸長江上游「三峽」地名改稱為三峽庄,為三峽庄屬臺北州轄。
昭和10年(民國24年),原番地界大寮、圳子頭、五寮、插角、東眼等區域併入為三峽庄轄域。
昭和15年(民國29年),升格為三峽街。
 
臺灣光復後

民國35年成立三峽鎮。三峽至今仍保留不少老地名,探索起來,可以了解各地自然環境、物產以及先人墾拓初期的歷史痕跡,非常有趣,同時也是更深入認識三峽發展的憑藉。
民國30年住民聚增,為三峽街,臺灣光復後改為三峽鎮,隸屬臺北縣,民國99年12月25日臺北縣升格改制為新北市,公所成為市府的派出機關,依規定更名為三峽區。
 
瀏覽人次:7225 人 更新日期:2021-03-10
回上頁 回首頁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