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峽里:
舊為三角湧街庄地區,大正九年【1920】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同時改地名,此三峽之名係當時仕紳陳炳俊所命名,因為三峽市街發源地,故以三峽本名為里。 秀川里: 地居公館之末端,適又處於水尾,舊稱公館尾,光復後取秀水長流而改稱秀川里。 八張里: 緣於開墾伊始,有犛牛八張【閩南語一支犁算一張,即一張五甲,一隻牛犁所分配之土地】,故名;相傳嘉慶初年陳金聲開墾此地時,分配佃戶八張耕犁而得名。 中埔里: 以舊為中埔庄相沿為名,開闢時,以地處二溪中間,故名之。 礁溪里: 以舊礁溪庄地區得名。名稱由來是此地山腳有河,淺瀨多石,時常乾涸,故名。(礁-閩南河洛人之音譯為乾枯) 安溪里: 民國七十九年【1990】四月一日,由礁溪里整編劃出成立,現編為38鄰。 中正里: 民國七十九年【1990】四月一日,由礁溪里整編劃出成立,現編為34鄰。 介壽里: 民國七十九年【1990】四月一日,由礁溪里整編劃出成立,現編為28鄰。 永館里: 以舊公館後庄地區得名。董日旭開闢當時建倉於此,以貯租殼,乃日公館。此地因位於公館之後面而得名。 鳶山里: 以境內有形似非鳶之鳶山得名。 龍埔里: 以隆恩庄得名,有昔日隆恩埔、劉厝埔、麥子園等庄地區。麥子園以地處低窪,恐被水災,乃耕種小麥,以名。劉厝埔,因當時開墾佃人皆為劉姓居住,故名。隆恩埔,相傳乾、嘉之際開闢,為官府賜予營兵之隆恩土地,故名。 龍學里: 民國九十九年(2010)五月三日,由籠埔里行政區劃成立,現編為37鄰,北大特區住處在此。 龍恩里: 民國九十九年(2010)五月三日,由籠埔里行政區劃成立,現編為31鄰,北大特區及國立臺北大學皆位於本里。 弘道里: 緣雅麗語命名。為舊日福德坑及麻園等地區域,福德坑:原名土地公坑。麻園:開闢時多植黃麻,故名。 大埔里: 以舊為大埔庄地區得名。以其地平原廣闊,故稱大埔。據記載先民入墾此地發現中央有一塊大荒埔而命名。 二鬮里: 以舊為二鬮庄地區得名。 嘉添里: 以舊時十三添庄得名。為昔時白雞、十三添、犁舌尾、打鐵坑等地區域,古名犁舌尾:是打鐵坑溪和三峽溪交會之處,形成一堅韌的三角岩層,酷似耕犁之頭,以地形如耕犁,故名。 添福里: 原屬舊日十三添庄。十三添庄包括犁舌尾、十三添、打鐵坑等。光復後,將十三添庄分成二里,即今之添福里與嘉添里。【民國四十一年將嘉添里之十三添、鹿窟、芎蕉湖、白石鞍等劃出成立添福里】 五寮里: 光緒時劉銘傳開山撫番曾進撫此處,設隘建寮以防山胞出草,故有頭寮、二寮以至五寮之稱。但人口比例以上五寮店仔一帶最多且較為集中,因而乃以五寮統稱為本里之名。 金圳里: 舊屬金敏里、圳頭里首字之合稱。民國六十七年調整里鄰時奉命合併,將金敏里和圳頭里合併為一里,為期符合民意,取原金敏、圳頭二里首字,合稱『金圳』,因而得名。金敏原名金敏子,番社名,圳頭原名圳仔頭,因係水圳起源之所。 溪南里: 舊溪南庄地區,因名。以地處橫溪之南,是以自古以來即稱為溪南。 溪北里: 舊溪北庄得名。因處橫溪北岸得名。 溪東里: 以位溪北里之東而得名。原編於溪北里,民國四十一年將溪北里之頂寮、坪林劃出,成立溪東里。 成福里: 以舊城福庄地區得名。古名城仔,距今160年前安溪頂郊人翁添,率投靠之鄉親入墾此地時,曾築土城設木柵以預先住民之侵襲,因有此稱,為紀念開墾成功,眾議將城仔改稱成福;成福二字,其成之原意與城之諧音相當,而又有成發發達之億。 安坑里: 以昔日小暗坑庄得名,安坑之地名,緣於日治時期三峽庄成福字小暗坑三八六番地,舊稱『小暗坑』,嗣以暗坑不雅,乃改為安坑。 竹崙里: 以境內竹坑及崙尾寮二地得名。【竹坑-以昔日先住民語『竹力澤山』得名;崙尾寮-因漢人曾於山尾結寮,以監視生番出擾,乃日崙尾寮。】 插角里: 以境內之插角地區得名。插角舊稱大豹,明治39年【1906】日總督佐久間訂定理蕃方針,大舉討伐這一帶蕃人時,於大豹社的門關-狗空口附近突出之高地,設置警察官吏在所,因認為豹是會傷人的猛獸,而此地洽有兩處突出的高地,形同牛角,於是就改稱插角。另外一說:當初本里屋才頭地區有先住民住紮,日本警察隊無法進入,經繞道大寮【現稱竹崙】,用火炮征服。當時的日本警吏認為:豹是猛獸,不可採用大豹之名,以免危害地方,為了克制這種猛獸,應在豹身上加插兩支角,乃分為外插角保、內插角保,此為插角名稱之由來。 有木里: 以境內有木地區得名。為昔日有木、熊空、東眼、東麓、插角等地區。有木,因地多樹木得名;插角,因地形得名;餘皆為原住民語言。 |